close
《是誰在鬼扯》氣象類(7)體感溫度
炎炎夏日,氣溫持續創高。這時候除了氣溫之外,氣象播報員常常會加碼送「體感溫度」,讓你對熱度更有感,加量不加價,站在消費者立場是該給與掌聲的。但「體感溫度」是啥?怕又有人在胡謅於是網搜了一下,發現還真有這玩意兒,而且還有詳細計算公式,真是太有才了!
體感溫度(Felt Air Temperature),顧名思義就是人體感受的溫度(human-perceived equivalent temperature)。也有稱作表觀氣溫(Apparent Air Temperature)。
氣象上的氣溫是指距地面1.25 ~ 2.00公尺間、通風且不受太陽直射之大氣溫度。但是體感溫度會受許多因素影響,如溼度、風速、日照、人體基礎代謝率等(其中日照量、人體代謝率較難定量計算)。溼度愈高愈不易散熱,感受的溫度較高;風速愈強愈易散熱,感受的溫度較低。
由於體感溫度納入氣溫、濕度及風速的影響,所以又稱「THW指數」(Temperature-Humidity-Wind Index)。天熱時,濕度影響體感溫度較顯著;天冷時,風速影響體感溫度較顯著。所以有一簡易口訣:「天熱看濕度,天冷看風速」。
體感溫度在國外行之有年,有數種推算公式或是對照查表,但沒有全球統一標準。常見的國際天氣預測網,還會有風寒指數(Wind Chill Index)、熱指數(Heat Index)、溫濕指數(Humidex)等。
1958年美國Paul Siple僅就風對人體的熱流失成正比例,簡化出算式:
體感溫度(°C)=溫度(°C)-2√風速(公尺/每秒)
台灣氣象局採用1984年R.G.斯戴德曼(R. G. Steadman)的《體感溫度的通用公式》(A universal scale of apparent temperature):
體感溫度 = (1.04 × 溫度(°C)) + (0.2 × 水氣壓(百帕)) — (0.65 × 風速(公尺/每秒)
) — 2.7
水氣壓 = (相對濕度 / 100) × 6.105 × exp[ (17.27 × 溫度) / (237.7 + 溫度) ]
只是體感溫度算式雖然精彩,實用意義卻不大。氣象報告裡的大氣溫度與體感溫度,通常只差約攝氏一度,借用統計術語,可說並「無顯著性差異」。所以一次給兩個溫度,反而會造成困擾,就像戴著兩只手錶看時間,總是讓人混亂。
有數學專欄作家用多重迴歸分析「在台北獨自出席婚禮時,根據交情和餐廳等級該包多少?」得出「婚禮紅包公式」:「紅包金額=1000+400×交情+200×餐廳等級」。這是個有趣的點子,但就僅止於有趣,娛樂效果多過實際應用。體感溫度公式也是一樣,氣象學家自己玩自己嗨而已。
對於同件事物,每個人心理的感受不同,生理的反應也不一樣。比如,同樣的琴聲,有人覺得悅耳,有人說難聽;苦瓜有人覺得苦,有人說美味;進去超市有人覺得冷氣太冷,有的人喊爽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謂的「體感溫度」是誰的體感?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