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誰在鬼扯》醫學類(4)中醫說
新聞報導。
「豐胸只吃青木瓜?中醫說:這個超有效。」
「經期後喝四物湯補血?中醫師:保證助肌瘤無限發展。」
「中醫:寒證便秘,多吃蔬果恐更惡化。」
當記者想知道中醫的觀點如何,找位中醫師來問問是理所當然,只是報導時用「中醫說」,可能很多中醫師會有意見。
中醫是「中國醫學」的簡稱,但這個稱謂有著許多不妥。
其一,這個醫學體系有千年歷史,當時沒有中國,何來中醫。
其二,「中國」是一個政權的國號,它出生不久,未來也不一定存在,但這個醫學體系卻可能持續。
其三,代表性不足,中國地域之內尚有其他的民族醫學,如藏醫、蒙醫、苗醫、彝醫、維醫、哈薩克醫等,中醫並未含納這些。
老一輩的長者不稱中醫而稱「漢醫」,即漢代醫學,從歷史源流來看,倒是貼切。但既用之成俗,法律上也以「中醫」稱謂,就稱為「中醫」吧。在聽中醫說了什麼之前,先來淺探「中醫」的概括。
中醫能承續千年非依賴口耳相傳,有三本古籍為中醫之根基。
一是《內經》,約成書於戰國時代(西元前403年~前221年)。
一是《神農本草經》,約成書於西漢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
一是《傷寒論》,成書於東漢末年(作者張仲景生於西元150年~219年)。
皆約在西漢前後,至今逾1800年。
日本江戶時期,用「漢醫學」之名與其本土醫學的「和醫學」及西方醫學的「蘭醫學」作區分,清代也使用「漢醫學」。西元1949年之前,在中國「漢醫」的講法比較普遍,日本及韓國現仍使用這個名詞。
千百年來,中醫的發展過程中形成許多學說流派,如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攻邪學派、丹溪學派、溫補學派、溫病學派、中西匯通學派等。「辨證論治」是中醫師的專業術語,但僅辨證方式或理論就很多,如八綱辨證、臟腑辨證、三焦辨證、陰陽、五行、經絡、氣血等,見解常有不同(這點各個領域皆然)。治療方式也多樣,如藥物內服、藥物外敷、藥物熏洗、針灸、推拿、拔罐、刮痧、放血、熱熨等。
也就是說,中醫有這麼多流派,有這麼多種理論,隨人經驗體會不同,那麼,誰說了算?
「中醫說」的講法有什麼問題?
一、會讓民眾直覺認為所說的內容是「中醫界」的共同意識。但,憑什麼某位中醫師可以代表整個中醫界?愛因斯坦說的話,不能代表物理界,即使他得過諾貝爾獎;馬英九說的話,不能代表台灣意志,即使他是台灣總統;葉問說的話,不能代表中國武術界,即便他的詠春能一打十。
二、「中醫」並不會說話,因中醫是一門學科,一種醫療領域,不是一個人,人才會說話。就如某民進黨籍市長講的話,不能用「民進黨說」;某國民黨籍立委講的話,不能用「國民黨說」,因為「黨」不會說話,是「黨」裡面有「人」在說話。
曾獲世界棋王頭銜的韓國圍棋九段棋士李世石,對決Google人工智能程式AlphaGo,三連敗後面對媒體提問時回答:「雖然AlphaGo打敗了我一個李世石,但不能說,就是打敗了整個人類」。顯然李世石並沒輸昏頭,仍明白誰輸誰負責這個淺道理,也沒罹患大頭症,知道自己不能代表世界所有棋手。
同理,某中醫師講的話不能由中醫界扛。馬英九總統說的話,記者不至於荒謬到報導成「台灣說」,卻將某中醫師所說的話報導成「中醫說」。記者醒醒好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