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藥證(2)—芍藥

【《本經》】

芍藥,味苦,平,有小毒,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宋本《傷寒論》子目】

加減方

本太陽病,反下之,因腹滿痛,屬太陰,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含芍藥六兩。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含芍藥四兩)。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傷寒,脈浮,醫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2味方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與桂枝,得之便厥,咽乾,煩躁,吐逆,作甘草乾薑湯與之。厥愈,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含白芍藥四兩),其腳伸。若胃氣不和,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按疑非仲景方。

3味方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含芍藥三兩)。

4味方

少陰病,四逆,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含芍藥十分)

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黃芩湯(含芍藥二兩若嘔,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5味方

太陽中風,陽浮陰弱,熱發,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芍藥三兩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服桂枝湯,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解外宜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復下之,脈浮者,當解外,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榮衛不和也,發汗則癒,宜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小便清者,知不在裏,當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熱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未解,宜桂枝湯。

太陰病,脈浮,可發汗,宜桂枝湯。

下利,腹脹滿,身疼痛者,先溫裏,乃攻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吐利止,身痛不休,宜桂枝湯小和之

太陽病,發汗不解,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真武湯主之(含芍藥三兩

少陰病,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附子湯主之(含芍藥三兩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6味方

趺陽脈浮而澀,小便數,大便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含芍藥半斤

7味方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含芍藥三兩

太陽病,項背強儿儿,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含芍藥二兩)。

太陽陽明合病,必自利,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微煩者,大柴胡湯主之(含芍藥三兩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嘔吐,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含芍藥三兩)。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小青龍湯主之。

14味方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遲,手足厥逆,麻黃升麻湯主之芍藥六銖)

合方

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疼,微嘔,心下支結,柴胡桂枝湯主之(含芍藥一兩半)。

【藥證解析】

芍藥藥證為,具除血痺之功。

腹痛之狀:腹痛,腹脹滿,大便鞕

身痛之狀:頭痛,身疼痛,身體痛,身痛不休,四肢沉重疼痛,骨節痛,支節疼,身瞤,項背強儿儿,腳攣急。

寒之狀(寒會導致血痺緊痛):背惡寒,四逆,手足寒,手足厥寒,手足厥逆。

胸滿不痛,微寒不痛,驚狂不痛,去芍藥。

【藥證鑑別】

芍藥與桂枝藥證皆有痛。芍藥偏著於腹位,桂枝著於關節芍藥著於血痺,桂枝著於氣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長治中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