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誰在鬼扯》醫學類(12)中醫的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師的招牌看家本領,和西醫的「辨病論治」互別苗頭。
什麼是「證」?什麼是「病」?
其實醫生看診給藥,吃好就好,吃沒好就另請高明,本沒什麼好說的。但病家總有疑惑,為安其心能好好吃藥,勢必得解釋病情然後擠出一個病名給交代。這個「病名」在中醫則稱為「證型」。
「證型」內含兩個資訊:一組症群、病因病機。
以「肝火上炎證」為例。
一組症群: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吞酸、面紅目赤、口苦咽乾、脇肋疼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吐血衄血、便結溺黃、舌紅、苔黃、脈弦數、……。(按可選取幾個,不必悉具,但證據愈多愈好)
病因病機:木鬱不達,肝用太過,肝氣鬱結化火,火氣上逆。
而西醫所稱的「病」(disease)同樣含有兩個資訊:一組症群、病源病理。
以「流感病」為例。
一組症群: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疲倦、惡寒、鼻塞、鼻涕、咽喉痛、咳嗽、嘔吐、……。(按不必悉具)
病源病理:病毒感染導致宿主細胞變性、壞死、脫落,造成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加,並誘導免疫反應。
對照看來,中醫辨證論治的「證」和西醫辨病論治的「病」都有「一組症群」支持。差別在於病機/病理的論述方式不同。
不管講「證」還是講「病」,雙方都會提到「症狀」。人類對疾病的反應不外乎發燒、怕冷、咳嗽、嘔吐、便秘、腹瀉、頭暈、無力、痛、癢、麻、腫、脹、心情不好、吃不下、睡不著、……。病源多變,但這些症狀萬年不變。
因此,「症狀」(symptom)才是臨床診治這齣戲的要角,也是世界醫學共通語言。
中醫的「辨證論治」和西醫的「辨病論治」都是在「辨症論治」。兩法不離其宗。
中醫聖經《傷寒論》中所稱的「病」,其實是「一群相關的症狀」,也就是「症候群」的概念。如太陽病的「脈浮,頭項強痛,惡寒,惡風,發熱,鼻鳴,乾嘔。」裡頭沒有病因病機。因果關係最難確定,在當時的環境不講病因病機是務實的,即便在今日講病因都很冒險,中西醫皆同。統計學講「相關」不講「因果」是明智之舉,《傷寒論》作者張仲景不弄玄虛而誠不欺人。
西醫也有直接以症候群(syndrome)當病名,如史蒂芬斯-強森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症狀有發燒、喉嚨痛、頭痛、皮膚出現錢幣大小的環狀紋、水泡。
之所以講「症候群」多半是疾病發現之初病理未明,於是僅列出觀察到的症群。後來縱使病理較明,但因用之成俗故仍沿「症候群」名。
「症候群」著重在一群相關症狀的敘述,不強調其中的病理,此法同《傷寒論》精神。
中醫批評西醫是「對症治療」,如發炎給消炎藥、睡不著給安眠藥,頭痛醫頭。但頭痛不醫頭難道要醫腳?中醫也有對症給藥的。《醫方集解》的強項就是對症給藥,如二陳湯的「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寒痰加半夏、薑汁;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燥痰加瓜蔞、杏仁;濕痰加蒼朮、白朮;食痰加山楂、麥芽、神麴;脅痰在皮裏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瀝;氣痰加香附、枳殼;火痰加石膏、青黛。」
中醫辨症會用到「望、聞、問、切」四診,但這並非中醫的獨門絕技,西醫也是在望聞問切。不要認為西醫師傻傻的,只會消炎止痛。
如:
望診(Inspection):麻疹的口中白點(柯氏斑點,Koplik's spots)。重肌無力的眼瞼下垂。甲狀腺亢進的眼球突出。
聞診(Auscultation):癌症的腐臭味。氣喘的哮鳴聲。心瓣膜脫垂的雜音。
問診(Inquiry):過敏性鼻炎的鼻癢噴嚏。攝護腺肥大的頻尿。十二指腸潰瘍的空腹痛。
切診(Palpation):心房顫動的紊亂脈搏。觸摸腫大的肝臟邊緣。以指尖在乳房四周順時針打圈找硬塊。
不知何人何時以八綱、三焦、六淫、七情、經絡、氣血津液、五臟六腑等元素,加上舌象脈象,組合混編成一個「證型資料庫」,大玩「病因病機圖」。這個「證型資料庫」普遍見於現代的中醫書籍,甚至成為教科書,「辨證論治」蔚為顯學。
現代中醫認為「辨病」是小鼻子小眼睛的,「辨證」才是宏觀大氣度,才能在制高點看清病局。群醫視「辨證論治」為上乘武功。
《傷寒論》將疾病分六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後再依細部不同症狀而給方施治。所以中醫的開方祖師爺張仲景,也是在「辨病論治」。如今徒子徒孫卻變成在「辨證論治」而鄙視「辨病論治」,忘了初衷。
南陽傷寒派、師承仲景者,須知「辨病論治」才是正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