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誰在鬼扯》其他類(15)打臉
新聞報導。
「陸客減讓鳳梨酥產值少50億,網友打臉:全台烘培業也才240億。」
「打臉中國,薄瑞光:辜汪沒對我講過九二共識。」
「翁啟惠被馬打臉,不能用打電話方式說辭就辭。」
「中央山脈是護國神山?氣象專家吳德榮打臉。」
「每次運動30分鐘才有效果?專家打臉:10分鐘更有效。」
「小三黑胸罩留妻床,夫喊冤,遭女兒打臉:把拔手機有裸照。」
在記者∕主播的眼裡,真是什麼事都可以「打臉」,什麼事都不奇怪。
然而,有什麼深仇大恨,非得打人家的臉洩忿不可?人家就算不是靠臉吃飯的,也是要面子呀!
檢視一些打臉文,只不過是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或是發表相反意見而已。
「打臉」的意思如果用數學式子來表示,就是「打臉」=「反駁」。那為什麼不用「反駁」就好了而要用「打臉」?是因為「反駁」無感但「打臉」會痛啊!記者∕主播壞壞。
打人家臉的,好像是正義使者,以高高在上之勢揮手打怪;被打臉的,則似窩在黑暗的角落幹了啥壞事。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人家也可以出手反擊呀!而且立馬讓好人壞人的角色互換。A反駁「打臉」B,B再反駁「打臉」A,如此循環無端,於是啪啪聲如迴音繚繞山谷。
「打臉」雖然是虛擬的,但掌心竟有餘溫,好像真的掌摑了敵人的臉,有些暢快,使得這個詞彙有如毒品在網路世界濫用。
只要你敢拋頭露面,就要有被人打臉的心理準備,而這個人可能是敵人,也可能只是路過的陌生人。而且,不論你怎麼辯駁或冰敷,臉都還是熱熱的。
「打臉」是個低成本的土製爆裂物,用很廉價的方式傷人於無形,你如果正經八百的回嘴,就像用高價飛彈打影子,怎麼說都不划算。
要打人家臉是很簡單啦,一伸手就有。但當你打臉我、我打臉你,大家打成一團,啪啪聲分貝過高成了噪音,已經發展到這樣的境地,還繼續用「打臉」,只是顯露語彙的貧乏、打臉自己的智識水平。
要不另創個新詞,要不回歸平實的語言:「反駁」,總之,說好以後不打臉了,好嗎?以免自己的臉也腫起來。
全站熱搜